在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阴霾下,中国出口难局在前,企业分化明显,但未足过分忧虑
尽管7月中国出口增速反弹、金额再创新高,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再度加剧了市场对出口前景的担忧。
继标准普尔8月初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之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8月24日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从Aa2下调至Aa3。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当下欧美债务危机带来的影响尚待观察,如果发达经济体增速显著放缓甚至二次探底,外部需求放缓,必然会冲击中国出口。
来自国内的压力也有增无减。民工荒,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资金链趋紧,以及人民币升值,都在削弱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越南、巴基斯坦等成本更低国家的消息,频频传出。
内外因素叠加,中国出口前景如何?比之出口企业对订单减少的担忧,官方表态相对乐观。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8月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预计今年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将继续平稳发展,但增速比去年可能略有回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告诉财新《新世纪》,除非发达经济体二次探底,中国出口不会有太大波动,下半年出口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多重打压
时隔两年后,在青岛一家电子元件厂工作的王同美又一次享受到双休日的待遇。她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由于订单不多,从8月中旬起她的下班时间由晚上9点提前到8点,周末也不再加班。
不少出口企业均面临订单减少的情况。中信证券(12.66,0.00,0.00%)8月中旬的调研显示,苏州出口加工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恶化,订单较去年有所减少,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没有增加,目前的生产旺季不如去年旺,近期有部分企业倒闭。华泰联合证券同期在东莞的调研也显示,最近两个月,出口订单反常下滑,短单占比增加,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一些企业反馈,从六七月起订单下滑明显。
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发现,多重原因造成订单减少。
外需下降是原因之一。华泰联合证券的调研发现,由于部分厂商对需求预期较好,有继续补库存的愿望,上半年国外订单增加较多,但未来需求恶化,国外企业倾向于消化现有库存,再考虑增加订单。另外,为降低库存风险,有客户主动缩短了库存周期,如沃尔玛的订单从八个月调整为六个月,采取多批次、少批量的方式采购。
上海宜盛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军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也是订单减少的原因之一。
他解释称,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较大,企业给客户的报价提高,客户很可能将订单转移到印度、东南亚等地,从上半年起,与他合作的厂商中,部分出现了订单较大幅度的减少,有的降幅甚至高达80%以上,部分工厂正陷入招工难与订单减少的恶性循环中。
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也影响着订单状况。烟台北方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出口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是从7月开始出口大幅下降。该公司进出口分公司副总经理万炳政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这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棉花价格剧烈波动造成的恶果。2010年,棉花期价最高达到33600元/吨,岁末年初,棉花上演了“过山车”的行情,振幅接近30%。最近数月,棉花期货价格持续下跌,较最高点跌幅超过40%。
从生产流程看,下半年开始交货的订单应该在今年年初签订,当时正是国内棉花剧烈波动的时期,部分客户将订单转移到当时价格相对稳定的印度、巴基斯坦,以致公司订单下降50%-60%,整个下半年订单都没有大的订单。随着国内棉花价格走势逐步稳定,不少美国客户开始下达2012年春季的订单。“订单比年初要稳定一些,但是下半年交货的临时性补单仍然不多。”万炳政说。
增速放缓
另一方面,各方信息显示,未来出口或许并未如市场所担心那般低迷。
国家外管局对各地排名前100位的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出口企业的销售、利润出现反弹,达到最近四个季度的最高值,超过七成出口企业生产负荷相对饱满,企业对下一步的预期有所下降,但不至于出现惊慌。
新近公布的8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预览数显示,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仍在继续的背景下,新出口订单指数升至三个月来高点,达到49.6,虽仍低于50的荣枯分界点,但降幅收窄,显示出口订单或将企稳。
去年下半年以来,对出口形势的担忧一直存在,不过出口的表现频频超出预期。宋泓认为,近期印度的出口也远超预期,说明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价廉物美的商品的需求并未明显下降。
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订单转移,杨军认为,中国的低端制造很难被代替。以纺织为例,生产所需的原料在中国都能找到,但印度就很难做到,另外,中国工人的生产效率也要高很多,其他地区需要生产75天的订单,在中国往往只需10天到15天。
宋泓认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至少还能保持五到十年。短时间内很难找到一个或一组国家,在经济条件、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方面均与中国相当,以替代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他称,中国目前的成本上涨中,相当一部分会通过涨价的方式转移到发达国家消费者身上。
商务部数据显示,近三个月以来,出口价格总指数已经超过出口数量指数。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10.2%,7月当月出口平均价格上涨9.2%,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增量减。
蒋耀平表示,这反映了企业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价格、消化成本能力增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亦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中国对出口支持的政策保持基本稳定,出口仍然会保持快速平稳的发展。
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减少了出口的波动。万炳政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目前公司的出口市场中,美国最差,欧盟也不太好,而澳大利亚的情况则好很多。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对新兴市场出口的高速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导致的出口增速中枢的下移。他预计,全年出口增速仍将保持在19%,其中下半年出口增速将回落至15%。按这一比例测算,未来数月的月度出口额将保持在1600亿美元以上,仍处于历史高位。
企业分化
由于微观个体的差异,出口企业正在出现分化。
在周边部分企业进入淡季时,青岛即发华宏针织有限公司的工作时间仍然没变:每周工作六天,工作日需要加班。员工李晓华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订单还比较充裕,而且最近还在招工。
杭州五矿机械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民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全国总体出口增速放缓,其公司的出口增速则由去年的50%攀升至90%左右。除了收购扩张带来30%左右的增速,其余60%都是依靠既往业务实现的。出口产品中,销往美国、欧盟的工艺礼品等轻工艺品相对较差,农机产品开拓新兴市场成效显著。胡民表示,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市场,开展了农机整车测绘业务,一台车的上万个元器件中,公司能自行供给90%以上,相较于自给率只有五成左右的企业,订单情况自然要好一些。
“订单总是有的,问题是给谁做。”杨军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与他合作的生产厂商中,做大路货的企业情况不容乐观,“淘汰掉部分企业后,剩余的企业日子会好过一些”。做高端品牌、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虽然量不大,但由于竞争较少,利润高,提价相对容易,加之品牌产品的销售受经济影响较小,订单也相对稳定。“越是规模小的,生意越好。”杨军解释,做中端品牌的小企业,产能较小,一般会有固定的客户。规模大的变数也就大一些。
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是发展的趋势。不过,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很少看到民营企业做升级,投资上、技术上都很难做到。”杨军称。